2月20日至22日,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办。
有趣的是,“人工智能”成为这几日会议的高频词,面对DeepSeek等AI模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广东作家有哪些观察与思考?他们是恪守纯人工写作,还是积极拥抱人机协作新趋势?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。
著名作家、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葛亮
毫无疑问,AI是这个时代我们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,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甚至是人生状态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、音乐,能够赋予这些艺术形式独特性的,是人性的元素。实际上,人性中包含了很多东西,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覆盖、取代的。
比方说人性中有很多随机的东西,会随着情绪的起伏发生变化,它一旦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,一旦有情感注入其中,往往会超越所谓的模式化的部分。
人类作为艺术的创作者,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那就是不完美。恰恰是这种不完美,成就了很多艺术的杰作。这些随机的部分,甚至很有可能开启一些我们之前无法预见的艺术的门径。
著名科幻作家、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陈楸帆
我从2017年开始,就与不同的AI模型进行协作。春节以来,我一直在探索DeepSeek-R1。我发现,DeepSeek的中文能力确实令人惊艳,甚至在创作诗歌等短篇幅作品方面,已经能超过90%的人类创作者。不过,它的上下文记忆力还是有所欠缺,输出超过4K token(上下文长度)就会无可救药地发散,而且文风容易变成中文互联网上常见的抖机灵的“油腻”风格。
我比较喜欢从它的思考过程而非最终结果来获取灵感。它能补齐人类思考的盲区,我的新短篇《神笔》便是与DeepSeek进行“逆向”共创的结果。
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。一方面,AI确实可以提高创作效率,催生出更多优质内容。以网络文学为例,一些平台已经尝试用AI来辅助写作,填充枝节内容。但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AI,也可能加剧同质化、快餐化的问题。甚至,大众是否会因为无处不在的AI生成内容而遭到“审美污染”,进而抛弃人类不够高速、智能、磕磕绊绊的“手工”创作?而青少年是否会因为过早使用AI工具而主动放弃对深度阅读、思考与表达能力的追求?在未来,“无用阶层”与“超级人类”的认知能力可能会有云泥之别。
站在人机协作的临界点,我们既要警惕“自我工具化”的异化风险,也要摒弃卢德主义式的技术恐惧。当AI能批量生产及格线以上的小说时,真正的创作恰恰要从“及格”走向“破格”。也许是时候让写作,让文学回归到最本真、质朴的原点:探索心灵、自由表达,开拓前人未曾体验过的美、情感与思想。
著名诗人 黄礼孩
我曾尝试用DeepSeek来问问题,或者让它模仿我自己的风格写诗歌。我发现,DeepSeek的文字整合能力很强。运用AI模型协助写作,很有可能是未来作家写作的方向。
不过作为诗人,我用AI来写诗没什么必要,毕竟AI也是需要人工“喂食”的,它没有复杂的心灵体验,更没有人类的灵魂。一个诗人一旦依赖AI写作,其想象力、思想力、创造力将会枯竭,甚至被绑架。
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、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崇正
DeepSeek的出现,意味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必然发生变革。与此前的AI模型不同,DeepSeek无论在推理思考能力,还是中文表达的丰富程度,都有巨大的提升。
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了作家写作的工具不同,DeepSeek直接对作家自身的写作能力构成挑战。随着AI不断地迭代,它的写作能力还会变得更强。
当AI对所有行业都构成挑战和变革压力时,文学创作应该是最后的堡垒。我用一个叫“5%定律”的概念来总结:如果把AI技术比喻为潮水,之前水位大概是在山脚下,而现在已经漫过了山腰,大概只有山顶上5%的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。所以对中间层的写作者来说,他们必须努力进入5%的优质写作层,写作才是有效的。而山脚与山腰的写作必然被技术拉平,分不出高下。这也会让刚开始写作的初学者和学生感到迷失,在创作审美能力没有完成提升时,AI的工具性无法发挥。
可以预见,未来两三年内,先智能再人工的写作方式将会非常普遍。而在文体方面,散文诗歌、杂文短评、网络文学首先会被AI突破,而长文本的严肃小说创作应该会是最后被“淹没”的领域。技术潮流不可逆转,文学创作也必定迎来全新的生产模式,未来文字与音视频共生会变得更为普遍。我希望自己能够恪守写作的旧美学,也拥抱新技术。
青年作家 梁宝星
对我来说,AI只是工具,是有助于我们工作的,但取代不了文学,它或许会对简单的文学创作造成影响,如命题式的写作等。
我曾经让两个AI模型模仿我的小说《巴比伦铁塔》来创作一个科幻小说情节,发现问题还是一样,AI的语言是机械的,故事是套路化的,它认定的科幻元素就必然会出现在故事里。
文学是语言的艺术。出色的作家往往拥有自己的叙事腔调,即使AI学习了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,也未必能够创作出超越人类的文本,如今AI创作出来的小说还是有机械性明显、板正青涩等特点。
假如AI继续成长,首先要突破组织语言的阶段,把语言写得自然。其次,AI应该提升对哲学的理解和运用,让创作中的哲学意味更具张力。最后,要自发性地对文本形式、叙事技巧进行艺术探索,进一步解读故事人物的情感。
当然,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更具个性、思想性的小说,即使AI发展得趋于完善,它也始终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、真实情感的表达相媲美。
记者:戴雪晴
来源网站: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来源网址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24683694184017717&wfr=spider&for=pc
发表时间:2025-02-21 20:21